电池之都分享锂电池的开展历史:
锂电池的开展,得从锂元素说起,这个元素周期表的一个金属元素,在所有的金属中,它最轻,密度低至0.534g/cm3;它最小,原子质量小到6.95;它最生动,极易与外界发作反响。
1818年1月27日,身为矿物勘探爱好者的雅各布·贝采里乌斯(Jöns Jakob Berzelius)在他的个人日记中记载下了他的最新发现,并在日后将此记载通信给自己一位当期刊修改的老友。在他们的通信中,贝采里乌斯将自己新发现的这种金属用“Lithion”命名,即希腊文中的“石头”,后经演化成“Lithium”,也就是今日的“锂”。
即便再巨大的事物,在发光发热之前,都不免要经受长时间的忍耐与孤独。锂也不破例,从1818年到1913年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,人们都对这种闪亮、洁白、易燃的金属敬而远之。
锂是非常生动的碱金属元素,能和水以及氧气反响,并且在常温下就能与氮气发作反响。它不论是在水里,仍是在煤油里,都会浮上来燃烧,以至于化学家们终究只好把它强行捺入凡士林油或液体石蜡中。
因为锂的保存、使用或是加工都比其他金属要杂乱得多,所以导致这种金属长期没有得到应用。锂的命运似乎注定被永远的封印在实验室和羊皮纸上。
1913年,转折的时间终于到来。
其时欧洲正处于即将打响的战争暗影之下,但在安静的大洋彼岸,美国的两位化学物理科学家吉尔伯特·牛顿·刘易斯(Gilbert Newton Lewis)和弗雷德里克·乔治·凯斯(Frederick George Keyes)在研讨为军方供给更高效的储能设备时,发现了锂的电化学活性出奇的高。
为此他们规划了经典的三电极实验,精确的计算出锂的电极电势,并且在其时的元素周期表尚不完好时就大胆预言,锂是具有最低电位的电极资料。
两位著名科学家的结论至此创始了业界对锂应用于电池的极大热心,即便是整个一战也不能阻挠。其时科学家对锂的研讨热心可能超出今日的幻想,以至于一种宗教式的忠诚心情遍及出现在严谨的科学界。
因为锂元素过分生动,几乎没有什么是它不与其反响的。所以找到急需找到一种电解液,调和地与锂元素共存就成了那个时代的当务之急。
终究在1958年,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威廉·西德尼·哈里斯(William Sidney Harris)迈出了要害的一步,他成功地筛选出了两位有望成为锂电池的电解液,碳酸乙烯酯(EC)和碳酸丙烯酯(PC),并且就锂在水性电解液和有机电解液的不同行为展开了论说,终究确立了锂-有机电解液这一组合无可撼动的地位,直到今日依旧左右着锂离子电池的开展。
可也正是这位哈里斯, 在终究EC和PC二选一的抉择中,认为二者电化学行为一致,故选择了低熔点的PC。而正是这样经典的错误引导,使得锂离子电池的面世推迟了20年。
下一篇:电池之都锂电池修正技能